分类
睡眠

原来好好睡觉需要做到这几点(一)

原来好好睡觉需要做到这几点(一)

 

上一次,我们说了好好睡觉的重要性,但要做到哪些才能算是好好睡觉呢?

做到好好睡觉,我们不但要关注睡觉,跟要关注自身感受;

也就是说,既要关注睡眠的客观数据,也要关注个人主观感受;

睡眠的客观数据是指一段时间内,睡眠的时间长度,睡眠的结构,睡眠的效率;

这次我们先来聊聊睡眠时间。

 

      常常说要有充足的睡眠,这个就是指充足的睡眠时间;

但什么才叫“充足”呢?睡眠时间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越长越好;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来说,所需要的睡眠时间也各不相同;

总的趋势是从刚刚出生的新生儿到高龄的老人,所需要的睡眠时间是逐渐减少的:新生儿每天所需要的睡眠时间约12-18个小时,而且开始时没有睡眠节律,也就是白天晚上都睡,到3-6月左右,才逐步建立规律的睡眠习惯;

所以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是给孩子养成好的睡眠习惯的关键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所需要的睡眠时间会逐渐减少,对儿童青少年来说,每天的睡眠时间仍然要在10个小时左右;

成人后,睡眠时间趋于稳定,大概7-9个小时左右;

进入老年期后,不需要太多的睡眠时间了,所以睡眠时间大概在7-8个小时左右即足够了。

preview

(图片来源:uptodate)

不同年龄的人,所需要的睡眠时间不同,甚至会有很大的差别;

同时,影响睡眠时间的因素除了年龄外,还有很多其它的因素,比如基因、性别、生活环境、心理状态等等;

所以我们还要认识到,睡眠时间的个体化差别是非常大的;

拥有短睡基因的人群,可能每天只要睡4-5个小时就足够了;

性别差异导致的睡眠时间的差异常在中老年人群中比较明显;

生活环境会影响我们的作息规律以及体内的生物钟,从而改变我们最初原始的睡眠习惯;

各种压力,情绪变化也会对睡眠时间造成不同的影响;

最后,总结一下,睡眠时间是好睡眠的必要条件,不同人所需要的睡眠时间差别会很大;

所以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千万不要和别人去比,更不要强迫自己去睡觉,按照自己真实的感受去睡就好。

下一次,将和大家聊聊什么是睡眠结构以及睡眠结构的重要性。

       关注嘉医,让嘉医告诉您。

分类
糖尿病

糖尿病能预防吗?

Close up of glucose meter, gumshoes and yellow tulips on blue concerte background

糖尿病能预防么?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逐渐从少见病变成了一个流行病,糖尿病患病率从 1980 年的 0.67%飙升至 2013 年的 10.4%,给全社会和患者个人都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很多人都会问,糖尿病能预防么?

 

当然能!

 

哪些情况下更容易患上糖尿病呢?

研究表明:

v 年龄≥40 岁;

v 有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异常IGT、空腹血糖升高IFG,或两者同时存在)史;

v 超重或肥胖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

v 静坐生活方式

v 一级亲属中有 2 型糖尿病患者;

v 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妇女;

v 高血压患者;

v 血脂异常患者;

v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

v 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

v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或伴有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征等);

v 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和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更容易患上糖尿病。

在上述各项中,糖尿病前期人群是最重要的高危人群,每年约有 6%~10%的个体进展为 2 型糖尿病。

多项研究表明,高危人群接受适当的生活方式干预可延迟或预防 2 型糖尿病的发生。中国大庆研究、美国预防糖尿病计划(DPP)、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DPS)通过控制饮食、运动、减重等不同方式,使得IGT进展至2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了43-58%。而且这种效果还具有神奇的“记忆效应”:大庆研究对于高危人群的生活方式干预只持续了6年(1986-1992),然而在第30年时再次随访发现,早期干预对于预防糖尿病、心血管事件以及死亡率的益处仍然存在(图1-3)。

图1 糖尿病发生率在随访期间变化(数据来源于: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9 Jun;7(6):452-461.)
图2 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在随访期间变化(数据来源于: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9 Jun;7(6):452-461.)
图3 全因死亡率在随访期间变化(数据来源于: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9 Jun;7(6):452-461.)

因此,想要预防糖尿病,就要做到以下四点:

v 超重或肥胖者的体重达到或接近正常,或体重至少下降 7%;

v 每日饮食总热量至少减少 400~500 kcal;

v 饱和脂肪酸摄入占总脂肪酸摄入的 30%以下;

v 中等强度体力活动至少保持在 150 min/周。

特定人群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帮助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此外,高危人群应定期复查血糖变化,以期尽早发现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关注嘉医    让嘉医告诉您!

分类
未分类

为什么要请私人医生?

为什么要请私人医生?

   私人医生诞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作为固定的医疗服务提供者,不但对于客户的日常和慢性疾病提供诊断、治疗和管理服务,而且会针对其具体身体条件在饮食、运动等方面提出有利于健康的建议和指导,全方位管理客户的生活方式与疾病状态,维护和促进整体健康。在客户罹患严重疾病,无法继续非住院治疗的时候,私人医生需要利用其深厚的医学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医疗行业资源,为客户甄选最适合的细分领域专家,并同专科医生共同讨论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为客户争取最小的创伤代价以及最佳的治疗效果。甚至还可以代客户安排住院、安排手术,解决客户深层次的保健和医疗消费需求,被世界医学界公认为“健康的守门人”,也是客户的健康代理人。随着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专业性强,个性化程度高的私人医生服务逐渐走入人们视线,越来越多的高端消费者希望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私人医生。

 

   拥有私人医生都有哪些好处呢?

 

   全面了解您的身体状况,尽早判断潜在风险,尽早实施预防管理根据《2017年高净值人群健康指数白皮书》,62%的30-40岁高净值人群都处在亚健康或者疾病前期状态。在普通专科医生的诊疗习惯中,这些疾病前期的状态是不需要治疗的,常规就诊对于患者并无实质性的帮助;由于公立医疗机构的资源有限,且大多分配在危重、终末期疾病的治疗上,更多处于疾病早期状态的患者,因为其症状轻微,也并不是治疗关注的重点。然而,正是由于预防和早期治疗管理的缺失,却可能使得疾病的星星之火,最终形成可以燎原之势,一旦进入到终末期,不可逆的阶段,就已错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无法获得最好的预后,患者生活质量更无从谈起。私人医生的定制化服务,从一次全面的身体评估开始:通过对于体检数据的细致分析,完整了解客户的身体状况及潜在的疾病风险。通过非药物的干预措施,和连续的一对一跟踪管理,使得疾病停留甚至消灭在早期阶段,客户获得最佳的健康状态与生活质量。对于已经存在的慢性疾病,更会通过个体化的生活方式与药物干预以及连续性的监测管理与指导,使患者获得最好的控制效果。

 

   高度定制化的管理方案。私人医生和健康管理师长期跟踪客户每一次体检、理疗、就医和用药过程,并据此建立详尽的健康档案,在为客户制定新的饮食管理、运动管理、睡眠管理以及药物治疗等方案时,不但会对健康档案中的各个细节做出针对性的应对,同时也会综合考虑各环节之间的影响与平衡,从而制定高度定制化、精准化、连续性的管理方案。管理效果也远优于“患一次病,看一次不同医生”的常规模式。

  

   一站式医疗服务。好的私人医生不仅医术要好,资源也要好,需要时能为客户安排业内一流的专科医生参与会诊;协调安排国内三甲医院的绿色通道;对接国际知名医院的体检和转诊业务;真正成为客户的健康代理人。

 

   沟通及时,避免拖延病情,节省您的精力和心力。您可以通过电话、线上APP、预约面诊等多种方式,快速联系到最了解您身体状况的私人医生,及时获得专业、准确的医疗建议,在大大减少您就医时间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因为延误可能导致的健康风险。

 

   患者求医医生主动管理私人医生根据每位患者身体状况或病情需要定制随访的频率和内容,医生通过主动随访和远程医疗设备定期、及时了解您的主观感受与客观生理指标。从患者察觉不适再到医院求医,转变为医生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连续的监测和主动随访,显著提高了日常管理效果、疾病控制水平,并最大程度上实现早期发现病情变化,个体化调整治疗方案,降低了延误诊断或治疗的风险。

 

   沟通充分,服务有温度。私人医生为每个客户预留充足的沟通时间,真诚倾听您的感受,在给予科学指导意见同时,更让您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疾病状况有了清晰的了解,帮助树立客观、科学的认知,有效的疏导客户面对疾病时的紧张和焦虑,增强依从性。私人医生的服务方式决定了,医患之间不再是一次挂号收费的“一锤子买卖”,而是终生共同面对疾病,守卫健康的最可靠的伙伴。

 

关注嘉医,让嘉医告诉您!